游客发表
解者多以仁为柔,以义为刚,非也。
同时,有疑则学而思,学而善思则可与适道,学而深思则可以造于道而有所得,故曰:学原于思,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三、体认之学的宗教维度与人性本善的道德信仰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来理解二程兄弟的性理之学及其为学理念和道德信仰的深刻义蕴呢?又或者,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的甚至是宗教的教益呢? 英国著名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根据维特根斯坦对看(see)的两种含义的区分而从宗教多元论的立场就经验为(experiencing-as)的意义维度所作的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某种意味深长的重要启发。
但唯有致知明理,由学而觉,由思而悟,对天德本性体认真切,所谓德者得也,须是实到这里须得,才能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然而,反过来讲,异端之炽之所以能够害及道之不明,盖亦由孟子之后千载无真儒而圣学不得其传所致,正所谓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宋史·道学传》),或如陆九渊所说:近日学者无师法,往往被邪说所惑。或有污坏,则敬以复之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虽然,诚者在知道本而诚之耳。
受于天之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之善不善由气之有偏正也。这究竟是一种虚妄而不实的幻想,还是一种真实而合理的信仰,此在自家体认之,正所谓学者有所闻,而不着乎心,不见乎行,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于己何与焉? 作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原载:《孔子学刊》第九辑 进入 林存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二程 儒家 。第一个是易经影响中国文化的思路,杨先生用它来解读近代科学在中国缺席的原因之一,确实是这样的。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这个跟我们中医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最普通的解是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但显然没有为这一争论划上句号。刘钝认为,杨振宁的三个论点中,其中两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
附:论坛现场对话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
1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他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我要讲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历史问题跟数理问题不一样,历史问题只是提供讨论的一个平台。
刘钝说,李约瑟问题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在李约瑟之前,最早在17世纪,一些传教士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先进的组织和文化,却在自然科学上这样落后?但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尽管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另外一个与会嘉宾、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以及董光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都认为,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医药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那么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时代是制度主导文化的时代。
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3 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陈方正还对中医药的现象学(根据观测,依凭经验建立模式理论)理论在未来的前景表示乐观。因此,中医不是一种近代科学,而应该归结为传统科学,一种学术传统。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
我们看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负电子,根据对称原理推论,就一定会存在正电子的。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
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现在科学的一个热潮就是基因学,基因不能完全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它,当然,整个基因科学是需要数理科学的支持的,可是它的基本精神是现象科学,是描述性的。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